
據說2007年底片要漲價了!
不論是柯達, 還是富士...
漲幅在15%~30%之間...
平常要出遊前, 都會去爵士買便宜的底片...
上次為了表妹訂婚, 臨時到便利商片罝底片...
跑了第三家才買到...
連全家和萊爾富都不賣底片了...
鳴~~
這是家藝品店, 老闆是日本人, 裡頭賣了許多當地特有的手工藝品, 藤製品, 土著雕像, 傳統木製面具, 木筷, 竹編雜物籃, 手工肥皂, 釣魚貓, 燭台...等逛了一整條街後, 發現每家店的特色都不盡相同, 好像峇里島島民個個都是藝術家一樣...後來回Villa看Cyrus帶來的雜誌才知道, 這裡聚集了不少世界各地來的藝術家, 如木雕師, 畫家, 音樂家...塞米亞客成了一個藝術村 (這讓我想起東海大學附近的藝術街坊) .
人類文明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了,
中國還以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,
就是不願意放棄以武力解決台海爭議,
甚至明定法律, 顛倒是非,以亂為義…
西元前480年的墨子都已經寫下這樣反戰的文字…
真不知對岸的那些文人策士知不知羞…
Li Wei
非攻(墨子)
今有一人,入人園圃,竊其桃李,眾聞則非之,上為政者得則罰之。此何也?以虧人自利也。至攘人犬豕雞豚者,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。是何故也?以虧人愈多,其不仁茲甚,罪益厚。至入人欄廄,取人馬牛者,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。此何故也?以其虧人愈多。苟虧人愈多,其不仁茲甚,罪益厚。至殺不辜人也,扡其衣裘,取戈劍者,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。此何故也?以其虧人愈多。苟虧人愈多,其不仁茲甚矣,罪益厚。當此,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,謂之不義。今至大為攻國,則弗知非,從而譽之謂之義。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?
殺一人謂之不義,必有一死罪矣,若以此說往,殺十人十重不義,必有十死罪矣;殺百人百重不義,必有百死罪矣。當此,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,謂之不義。今至大為不義攻國,則弗知非,從而譽之,謂之義,情不知其不義也,故書其言以遺後世。若知其不義也,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?
桑維翰論 (王夫之 著)
謀國而貽天下之大患, 斯為天下之罪人,而有差等焉。 禍在一時之天下,則一時之罪人,盧杞是也。禍及一代,則一代之罪人,李林甫是也。 禍及萬世,則萬世之罪人;自生民以來,唯桑維翰當之。
劉知遠決策以勸石敬瑭之反,倚河山之險, 恃士馬之彊,而知李從珂之淺軟,無難摧拉,其計定矣。而維翰急請屈節以事契丹。敬瑭智劣膽虛,遽從其策 ,稱臣割地,授予奪之權於夷狄。知遠爭之而不勝,於是而生民之肝腦,五帝三王之衣冠禮樂,驅以入於狂流。契丹弱而女真乘之,女真弱而蒙古乘之,貽禍無窮,人胥為夷,非敬瑭之始念也,維翰尸之也。
夫維翰起家文墨,為敬瑭書記,固唐教養之士人也,何讎於李氏,而必欲滅之?何德於敬瑭,而必欲戴之為 天子?其為喜禍之奸人,姑不足責;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?抑可委之劉知遠輩而徐收必得之功。乃力拒群言,決意以戴異族為君父也,吾不知其何心!終始重貴之廷,唯以曲媚契丹為一定不遷之策,使重貴糜天下以奉契丹。民財竭,民心解,帝昺崖山之禍,勢為固然,毀夷夏之大防,為萬世患,不僅重貴縲繫客死穹廬而已也。論者乃以亡國之罪歸景延廣,不亦誣乎? 延廣之不勝,特不幸耳;即其智小謀彊,可用為咎,亦僅傾臬捩雞徼幸之宗社,非有損於堯封禹甸之中原也。義聞已昭,雖敗猶榮,石氏之存亡,惡足論哉?
廢天 下之生員而官府之政清, 廢天下之生員而百姓之困蘇,廢天下之生員而門戶 之習除,廢天下之生員而 用世之材出。
今天下之出入公門以 撓官府之政者,生員也; 倚勢以武斷於鄉里者,生員也;與胥史為緣, 甚有身自為胥史者,生員也;官府一拂其意, 則群起而哄者, 生員也;把持官府之陰事隱祕的事情),而與之為市者,生員也。前者譟,後者和;前者奔,後者隨;上之人欲 治之而不可治也, 欲鋤之而不可鋤也。小有所加, 則曰是殺士也,坑儒也。百年以來,以此為大患,而一二識治體能言之士,又皆身出於生員,而不敢顯言其弊,故不能曠然一舉而除之也。故曰廢天下之生員而官府之政清也。
天下之病民者有三:曰鄉宦,曰生員,曰吏胥。 是三者,法皆得以復其戶, 而無雜泛之差, 於是雜泛之差,乃盡歸於小民。今之大縣至有生員千人以上者, 比比也。且如一縣之地有十萬頃, 而生員之地五萬,則民以五萬而當十萬之差矣; 一縣之地有十萬頃,而生員之地九萬,則民以一萬而當十萬之差矣。民地愈少, 則詭寄愈多,詭寄愈多,則民地愈少,而生員愈重。 富者行關節以求為生員, 而貧者相率而逃且死,故生員之於其邑人無秋毫之益,而有丘山之累。然而一切考試科舉之費,猶皆派取之民, 故病民之尤者,生員也。故曰廢天下之生員,而百姓之困蘇也。
天下之患,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識之人,而教之使為朋黨。生員之在天下,近或數百千里, 遠或萬里,語言不同,姓名不通,而一登科第,則有所謂主考官者,謂之座師; 有所謂同考官者, 謂之房師;同榜之士,謂之同年;同年之子,謂之年侄;座師、房師之子,謂之世兄;座師、 房師之謂我,謂之門生;而門生之所取中者,謂之門孫;門孫之謂其師之師,謂之太老師。 朋比膠 固,牢不可解, 書牘交於道路, 請托遍於官曹, 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,而其大者,至於立黨傾軋, 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顛倒之, 皆此之繇也。故曰廢天下之生員, 而門戶之習除也。
國家之所以取生員而考之以經義、 論、策、 表、 判者, 欲其明六經之旨,通當世之務也。今以書坊所刻之義,謂之時文, 舍聖人之經典、先儒之注疏與前代之史不讀, 而讀其所謂時文。時文之出,每科一變,五尺童子能誦數十篇而小變其文,即可以取功名, 而鈍者至白首而不得過。老成之士,既以有用之歲月,銷磨於 場屋之中,而少年 捷得之者,又 易視天下國家之事, 以為人生之所以為功名者,惟此而已。 故敗壞天下之人材,而至於士不成士,官不成官,兵不成兵,將不成將,夫然後寇賊 奸宄得而乘之,敵國外侮得而勝之。 苟以時文之功,用之於經史及當世之務,則必有聰明俊傑通達治體之士,起於其間矣。故曰廢天下之生員,而用世之材出也。
顧炎武(1613 - 1682年),原名絳,字忠清。明亡後改名炎武,字寧人。學者尊為亭林先生。江蘇昆山人。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學家、語言學家。曾參加抗清戰爭,後致力於學術研究。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, 考訂古音。著有《日知錄》等書,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。顧炎武反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, 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,開一代之學術新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