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節錄王行老師的文章)
文章出處: http://psy.hi-all.com/archives/2004/03/post_19.html
若用Bourdieu的語言來說,諮商心理師這種「小資產階級」的生活品味是可以凌駕在大眾階層,可以其智性的「秀異象徵」成為「社會區隔」〈1〉,而突顯出其價值的叢結﹝邱天助,2000﹞。然而証照建制的情況下,有志青年〈2〉如何的奮力擠身進入「秀異行列」?或是在精英主義領導下的專業場域與行動主體間衍生出什麼樣子的「策略」〈3〉? 實在是一個需要被討論與反思的議題。
目前心理諮商已經依附在國家權力體系下,以立法的方式促成專業的發展,進而達到助人的品質提昇。在此簡單的邏輯下,國家考試機器開始啟動,建制了專業位置的保護傘。從此「証照」成為條件象徵,並以此「象徵」區隔出不同的勢力範圍,也以此「象徵」區隔誰有資格擠進專業人士的行列。而無法取得証照者就被逐出勢力範圍,喪失了專業認同,剝奪了發展機會,因此我認為以証照做為條件來區隔能力位置的作法,對追求主體性的專業工作者而言:是一種「象徵暴力」。
「象徵暴力」的發生,關鍵不在於考試機器,也不在於法律規章,更不再於少數的權威個體;而是在於集體性的共謀:一種群體性的被迫害妄想漫延在個體之間,個體在一種看不到的生存威脅下,不得不擠破頭的往象徵秀異的方向鑽,深怕自己鑽不進去就要被邊緣化。當大家都覺得必需要戴上象徵秀異的帽子才可生存時,象徵之虛就誤為形式之實,秀異變成必需,選擇性變成強迫性,多元發展變成單一教條,專業發展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價值,就成為知識權力下的政治祭品。
註釋
〈1〉取自Bourdieu 社會階層的概念。Bourdieu 認為象徵系統是一種文化結構的宰制工具,而透過象徵符號的區分,區隔出不同的社會階層。例如教師階層在生活中所呈現的種種象徵﹝學歷、知識、專業、自我進修…等﹞,就從大眾階層分離出某種「優秀而獨特」的「品味」。
〈2〉文本中筆者以「有志青年」來稱呼非師範院校的大學或研究所之學生或畢業生投入教育學程,希望能取得國民教育教師資格,並且進入國民學校擔任教職者。
〈3〉Bourdieu不贊成以機械論的觀點認為行動主體的行為只是環境刺激的結果,但是也對行動主體具有自我選擇的主導性有所遲疑,他認為行動主體與體制之間共同衍生的「生存心態」,會創作出無數的「策略」,來適應各種的情境。因此行動主體一面是被鑄者,一面是創造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連著二篇文章...
一是社會工作
一是心理諮商
這二個助人專業的難兄難弟...
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, 在助人之外...
仍要與整個體制爭鬥, 冀望能獲得存在的價值與尊嚴...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